引子:爱因斯坦是整个物理学领域的泰斗人物,作为一个经典物理学家,他不相信物理学或者自然界中存在不可预测性,更不相信概率论,于是,他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来答复两个人:“上帝不掷骰子”。

他在倔强中成长,

他在傲慢中度过,

他走了,

带去了一个时代!

杰里斯隆

2006年某天,姚明和阿尔斯通闲来无事在火箭的更衣室翻看NBA各队的注册登记表,俩人看着教练那一栏,七嘴八舌的讨论说这个教练干不久了,那个教练该回家了,云云,然后他们就翻到了爵士队,俩人看着教练栏里斯隆的名字,感慨道;这个老家伙,恐怕要干一辈子。

2011年2月10日,斯隆正式宣布辞职,至此爵士最后一面旧世图腾轰然倒塌,人们用怀疑的眼光准备看爵士队究竟是要异军突起,还是沉沦到底。荣耀与屈辱并存

说起来,25年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读完大学,正常来说也就是22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很多人从出生开始,一直到读完研究生,才盼得到老爷子金盆洗手。

有些事情是因为时间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的。1986年斯隆离开公牛队(还是被公牛队“请”走的),同年与爵士队签约。那个时候他还是个 Nobody,没有人看好他从一个烂摊子(有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跳到另一个烂摊子(完全是百废待兴)会有什么作为。但多年之后再回头看,他的确创造出了很多奇迹。在他麾下的爵士一直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铁军,有组织,有纪律,有风骨,稳准狠,并且用一个大前锋和一个后卫打挡拆打到死包括自己和敌人。马龙和斯托克顿离去的那些年,爵士单凭一个安德烈·基里连科在挣扎,没有优质后卫,但有铁一般的纪律和战术,爵士仍是所有对手所头疼的障碍。2010-11赛季,爵士在前15场比赛中逆转获胜9场,每次都是绝地反击,第四节发力提起功劳,必须记斯隆一个首功。

但问题就在这里:究竟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图腾式人物选择了一个如此尴尬的时间节点宣布退役呢?德隆·威廉姆斯?事实上可能性不大,至少他没有直接责任。即使两个人吵得再凶,德隆也不会直接提出赶走斯隆———他没这个实力,没这个胆量,最重要的是,他背不起这个罪名。固然他在气头上会抵触斯隆的战术布置,并直接违抗军令,但他不是科比,没有威胁管理层的资本一一他的合同2012-13赛季才到期。不过当时爵士的阵容还有非常明显的缺陷,无论是补强还是推倒重建,每一个球员都不是非卖品。所以,那时候德隆是没有资格跟斯隆势均力敌的叫板的。

那么,是爵士烂糟的战绩?也不是。斯隆在之前也打过更多丑陋的比赛,1988年6月7日,犹他爵士队创造了总决赛的两项纪录:单场最低得分(54分)和单场最大分差(42分),对面是芝加哥公牛队。那个时候,斯隆都挺了过来。马龙和斯托克顿离队后,斯隆只用了一年就重建了球队,并保持了季后赛竞争力一一再大的打击他都挺过来了,更何况爵士的战绩当时还是西部前八的球队。

如果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来看看斯隆其人。挡拆大师

大部分人其实很纠结上个世纪90年代那支爵士队,以往我们无数次的说,卡尔·马龙和约翰·斯托克顿的爵士队是如何的逆天,1997-98赛季他们淘汰了休斯顿火箭,顿时他们成了整个美国西部的公敌,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巴克利。现在的球迷还是无法想像当时这个胖子有多受欢迎,整个美国西部都希望他(顺便搭着火箭再)得到一枚戒指。然后爵士用一股近乎冷酷的无情干净利落的斩落火箭,面对上重回巅峰的公牛。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整个美国一边倒的支持着公牛,这个趋势甚至延续到了整个世界。包括克利夫兰、纽约、休斯顿,那些本应与芝加哥不共戴天的球迷们也一面倒的支持着公牛。理由很简单:我们就是看不得你爵士夺冠。

但是,当斯隆、斯托克顿、马龙这个铁三角真的倒在联合中心球馆,作为乔丹回归的最佳背景的时候,只有芝加哥人在疯狂的庆祝。其他更多的球迷则是冷静了下来,反而有些失望。这就像威尔·史密斯的那一部《全民超人汉考克》一样。如果汉考克就此躺在地上死去,我们可以在脑子里补充各种各样的伟大意义,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情绪感染,做岀疯狂的称赞或诋毁一一这都是伟大电影的勋章。然而,汉考克站起来了,最后是一个经典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就像享用鱼子酱的时候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喉咙的感觉。反过来,大家不由得同情起反派来:你看看,你明明离胜利就差一步,该做的你都做了,明明计划也很周详没有破绽,但仿佛就是上帝开的玩笑,死活就让主角一口气不散,硬是死而复生,大杀四方。末了反派看着主角房子车子票子马子一把一把的往怀里揽,只能感慨一声:“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

杰里·斯隆,那时候头发还没有全白,依然是整整齐齐的一九分,灰白但一丝不苟。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他没有指着球场大吼大叫,那么他一定是在双手交叉在胸前,焦急的,脸色阴沉的来回踱步,摆出一副恨不得自己能上场的架势。

反观对面,菲尔·杰克逊虽然没有像那样随时随地的打瞌睡,但也是一副“为什么我要在这里看这种无聊的比赛呢”的欠扁表情,偶尔把两个尾指伸进嘴里卷起舌头吹个流氓哨,召唤公牛队员围拢在自己身边,自己在战术板上漫不经心的划着三角一一单纯作为一个教练来说,斯隆明显是更加有工作热情。而有工作热情,永远是件好事儿。被杰克逊整了一辈子的里克·阿德尔曼显然是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从2008-09赛季开始他仿佛想学习自己的宿敌般,无所事事的在场边遛鸟,散步,就差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了,然后输了球在新闻发布会上摸着脑袋说着:“ I have no idea”

但在过去,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杰克逊带着三角进攻横扫联盟,阿德尔曼跑着普林斯顿进攻所冋披靡,那时候他们是大师,是正统,是学院派的标杆。斯隆的战术,只有挡拆,用一个大前锋和一个后卫打挡拆。这一打,就是25年。傲慢与偏见

总有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改变,比如房价的上涨趋势,比如新闻联播的开始时间,比如格兰特希尔的风度,比如罗德曼的吊儿郎当,比如查尔斯·巴克利的大嘴,等等等等。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真的不会改变,比如上述的那些东西;有些却是当你等到了海枯石烂审美疲劳然后放心的时候,突然在一瞬间沧海桑田,变得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2000-01赛季我们坚信奥尼尔不会离开湖人,2001-02赛季我们坚信乔丹会带着奇才一飞冲天,2003-04赛季我们坚信艾弗森定会卷土重来,2004-05赛季我们相信活塞四人组会一起打球直到山无棱天地合,2005-06赛季我们坚信姚明必定会带领火箭队打进第一轮,2006-07赛季我们坚信加内特依然是森林狼的非卖品,2008-09赛季我们相信凯尔特人一定会从斯台普斯带走最后的胜利,2010年春天我们还坚信勒布朗·詹姆斯不会脑残到逃往迈阿密。NBA,真的是个奇迹发生的地方。

有时候回过头看了一下,惊讶的发现我们其实已经被欺骗过很多次了。然而作为球迷,还是希望总有那么至少一样东西是可以不变的,那么,当2011年的春天,斯隆突然的辞职,我们可以看作NBA告别了对于旧时代的最后一点联系,从此,这个衣冠楚楚、零容忍、球星林立、习惯组团刷戒指、有条不紊的NBA联盟,已告大成。

在这之前,这是一个充斥了傲慢与偏见的联盟。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人还带着对黑人的偏见,90年代,大部分人还带着对白人的偏见

80年代的时候大前锋有足够的资本傲慢的对待一切其他位置的队友或者对手,90年代的时候,傲慢的中锋们极不情愿的为后卫挪出一点点的空间:

80年代帕特莱利和奥尔巴赫训斥那些不努力训练的球员,吓唬他们:“如果你不好好训练,我就把你扔去波士顿/洛杉矶,让你被家乡父老嘘死!”,90年代,所有教练都吓唬那些不努力训练的球员:“你再偷懒,下次打公牛/火箭就让你去防乔丹/奥拉朱旺”。

那个时候,一个防守球员对另一个防守球员吹牛,并不讲“哥们儿我今天刷了20篮板/5盖帽/4抢断”,而是说“今天哥们儿防的乔丹只得了25分”或者“今儿哥们儿造了奥尼尔6次犯规”;人们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全明星的时候,只会得分的并不在考虑之列;

高手对决最重要的观赏部分之一是互喷垃圾话;人们会恐惧,但不会丢却勇气,查克戴利不会举办一个电视直播有气无力的对大家说“我要去给奥尔巴赫工作”,而是在更衣室对托马斯和罗德曼拍桌子砸板凳大吼“我不能让乔丹总在我们头上得40分”然后制定近乎无赖的“乔丹规则”;

内线球员如果不会勾手和背身步伐,就只够资格当肉墙和垃圾时间填充者;后卫还把突破当作必须的基本功努力修炼,而不是整日在三分线外站桩祈祷自己能射中下一个三分球;

教练还是绝对的权威,战术还是种深奥的东西,暂停还是叫的很合理,教练和教练之间的斗智还是比赛的一部分,球星之间的互爆还只是万不得已的下下之策,全明星赛还是实至名归而不是像“快乐女声”一样的选秀人气比拼;那时候弱队有弱队的骨气,球队输球当家球星会把自己关在训练馆加练三小时,而不是公开在媒体上抱怨管理层没有给他找来得力的助手.......那个时候,胜利等于荣耀,恐惧等于动力。而傲慢来源于荣耀,偏见来源于恐惧。那是一个黑白片一样鲜明的时代,那是一个彩色片一样丰富的时代。但,终究是一个过去的时代。他的时代过去了

斯隆是一个老顽固。

这个评价其实很中肯。考虑到25年来他一直在做同一件事,用同样的方式,保持着同样的水准,他的顽固可见一斑。

回到开头的问题:究竟促使斯隆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有一个线索人物,会带着我们推演整个事情的过程一一拉里·米勒,那时候刚刚过世的爵士队前老板。

斯隆的世界其实很小,却很恒定。比如纪律,挡拆,UCLA战术体系,等等。而保证这些不会变的,则是他的老伙计拉里。两个人有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默契和感情,彼此之间的信赖和了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拉里知道斯隆会让球队最大限度的获胜,斯隆知道拉里会让球队最大限度的听从指挥。

只是,一切都从拉里去世的时候开始,发生了改变。

斯隆的世界首次受到了动摇。已经习惯于安稳的他突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复杂。他这才意识到之前拉里为他挡掉了多少的繁琐细节和没完没了的麻烦。之前,他只需要专心应付好球队的战术和上场人员调配,并及时的叫暂停,换人,布置战术,然后冲裁判吼两句,领个技犯一一至少他有时不必为此买单。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最有力的强援。

然后就是对上太阳时,他跟德隆那次被翻来覆去炒得上天入地的争吵。相信之前这种争吵发生过不止一回,不过都比较隐秘,可能也比较平和(爵士队可能是除了湖人外唯一一支无人挑战教练权威的队伍,在斯隆而言是因为镇得住场子,在菲尔·杰克逊而言是因为没人想打扰他打瞌睡),但这一次在公开场合,敏感时段,并直接拒绝执行战术的行为很可能是第一次。斯隆惊讶的发现其实人心非常非常复杂,往日那些忠心耿耿的爱将们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自己的威信的信服,更多的是对拉里的惧怕——毕竟那是掌握着他们的合同的人。

其实,当拉里还在的时候,这种惧怕对于新时代来讲是不正常的。放眼任何一支球队,都没有这种情况。只有拉里和斯隆这种旧时代走过来的人,才会以信任、忠诚、荣耀、恐惧作为出发点去考虑事情。现在的人更多是考虑利益。于是乎我们不难想象斯隆的愤怒。他习惯性的去找管理层,还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希望老米勒的儿子小米勒会有他父亲的遗风.......

但是,在这之前德隆很可能已经先他一步找到了小米勒。小米勒新官上任,大概也没有那么强势,很可能只是客气的请求斯隆让步。

至此,斯隆原来的世界已然完全崩溃。他再也无法找到过去的世界,也理解不了这种利益至上的新时代了。他不明白自己这些年所相信的东西究竟去了哪里?他明白自己是落后于时代的,可究竟是时代在堕落,还是自己在墨守成规?

答案揭晓了。

能赶走斯隆的,只有斯隆自己。图腾消逝

斯隆在新闻发布会上,落下了眼泪。相信如果1997年或者1998年他的爵士队最终跨过了公牛,他会比现在激动的多,眼泪也不会那么冷。

球队老板的位置上坐着格雷格米勒,拉里米勒的儿子,不知道斯隆有没有听迸去格雷格强装真诚的强调念出的官方外交辞令。反正以后,爵士队的一切都跟他无关了。

在这之后,德隆·威廉姆斯在一遍又一遍的跟媒体澄清自己在这件事中并没有扮演任何角色,爵士球迷嘘声一片,主场上座率达到了新低,泰-科尔宾战战兢兢的在场边左顾右盼都忘记了叫暂停。赛后大家看到主教练座位上的科尔宾都习惯性的一愣,再想想今天整场比赛都没有听到苍老的声音在跟裁判争执,大家都不由得面沉似水,包括科尔宾在内。他自己也不满意自己低声下气,有气无力的状态还特别强调:“我跟斯隆说过,无论他在哪儿,干万不要关手机”(斯隆有手机?)

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好像没有变。

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斯隆了。这是一种悲裒。再没有人拿傲慢的眼光俯视斯隆,他也不会执着于偏见而一意孤行。身后留下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时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